新華網北京12月11日電(記者田棟棟 鄭開君 尚軍)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將于14日開始年出訪,訪問哈薩克斯坦并出席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政府首腦理事會會議,訪問塞爾維亞并出席第三次中國-中東歐帶領人會晤,赴泰國出席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第五次帶領人會議。
李克強總理年內的外交收官之旅橫跨亞歐,此訪有助于增進中國與往訪國關系,而且對鞏固和發展三個區域和次區域合作機制,激發合作潛力具有重要意義。
為上合組織合作注入“新動力”
此次哈薩克斯坦之行是李克強總理上任以來首訪,也是自2008年以來,中國總理時隔6年再次訪問這一中亞國。
上合組織研究中心常務理事盛世良認為,中哈關系目前保持著非常好的發展勢頭,兩國在經貿、互聯互通等方面的合作成績顯著。
訪問期間,李克強總理不僅要出席中哈總理定期會晤,還要在兩國企業家委員會活動上致辭,見證兩國簽署約30份合作文件,總金額有望超百億美元。
盛世良認為,李克強總理此訪體現了中方對中哈友好的高度重視,商業大單的簽署會為哈薩克斯坦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。
在哈薩克斯坦,李克強總理還將出席上合組織政府首腦理事會會議,繼續推動這個以中國城市命名的區域合作機制走向深化,擴大在經濟、人文等領域的合作。
在烏克蘭危機持續發酵、“三股勢力”蠢蠢欲動以及部分成員國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,各方對上合組織的期待更加高漲,對中國的作用越來越重視。
會上,李克強總理將從維護穩定、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三個方面闡述中國主張,圍繞互聯互通等提出一系列支持本組織發展的倡議,以落實今年9月上合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達成的各項共識,為區域合作注入新的發展動力。
為中歐關系發展打造“新引擎”
此訪是繼習主席3月訪歐,李克強總理6月訪問英國和希臘、10月訪問德國和意大利之后,今年中國對歐外交的又一重大行動,將為“深耕歐洲”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。
在塞期間,李克強總理將參加第三次中國—中東歐會晤,與16個中東歐共商合作大計。
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孔田平認為,作為中國—中東歐合作的“新平臺”,形成于2012年的“16+1”帶領人人會晤機制大大增強了雙方合作的政治意愿。
去年,李克強總理參加了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召開的中國—中東歐會晤,會后發表的綱要確定了38個合作領域,已有80%的項目付諸實施。
目前,中國同中東歐國間的大項目合作取得重大進展。中國企業與塞爾維亞、羅馬尼亞、波黑等國在公路、橋梁、電站等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合作結出豐碩果實。雙方在教育文化領域也建立了長期的合作平臺。
“值得注意的是,中東歐16國中的11個國已加入歐盟,另外5國也將加入歐盟視為目標。中國—中東歐國的合作可謂是中歐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,其深入發展將成為中歐合作的‘新引擎’,也將有助于中歐關系的均衡發展,”孔田平說。
作為東道主,塞爾維亞與中國傳統友誼深厚,在中國與中東歐國的關系中地位舉足輕重,是初次與中國建立戰略伙伴關系的中東歐國。
孔田平說,李克強總理此訪對于鞏固和發展中塞雙邊關系具有積極意義。
為大湄公河次區域迎來“新發展”
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于1992年由亞洲開發銀行發起,涉及流域內6個國度:中國、緬甸、老撾、泰國、柬埔寨和越南。
中國人民大學關系學院副院長金燦榮說,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倡議提了很多年,但以前只有想法沒有行動,是在中國加入后才取得了較大發展,可以說,正是中國的發展讓這個合作計劃變為了現實。
金燦榮認為,李克強總理此次參加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人會議,將主要從政治層面推動這一合作機制的發展,通過高層溝通增進與一些東南亞國間的政治互信,化解擔憂,讓他們有更強的政治意愿來參與互動。
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是中國周邊外交的重要部分,與中國—東盟合作互為補充。大湄公河次區域國主要是陸上東盟國,多為東盟內部欠發達國,中國推動與這些國的合作將有助于幫助東盟實現均衡發展。
社科院亞太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許利平說,中國主要在資金援助、減貧、農業技術以及非傳統方面對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作出了較大貢獻,李克強總理此次參會毫無疑問將對次區域合作起到積極推動作用。
“李克強總理前不久在出席東亞系列會議時曾就互聯互通、自貿區升級版等提出一系列倡議,這些都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有關。因此,在此次會議上,他可能會把東亞系列會議上的倡議進一步細化,也會提出新的倡議,不僅聚焦經濟發展,也要強化合作,真正做到政治防護和經濟發展雙輪驅動,”許利平說。(參與記者劉越、黎藜、劉紅霞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