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統計局公布今年糧食產量比上年增加103億斤,實現“十一連增”。前期遭遇旱災,糧食如何實現連增?未來的增產潛力還有多大?持續豐收為何進口增加?這些熱點問題,引發廣泛關注——
在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的背景下,我國糧食總產量實現“十一連增”。12月5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,農業部總經濟師、新聞發言人畢美家就有關熱點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。
局部旱災不改大局
今年夏秋季,黃淮和東北部分地區發生了嚴重的伏秋旱。為何遇到旱災也會豐收?畢美家說,遼寧、河南夏季干旱比較嚴重,但主要是在河南西部和遼寧西部。這些地方自然條件差一些,灌溉條件一般,基本靠天吃飯。據統計,今年遼寧秋糧減產88億斤,河南減產8億斤。
我國地域遼闊,是典型的季風性氣候,每年都有自然災害發生。今年的氣象條件總體不錯,是正常年景,沒有發生大范圍的干旱和洪澇災害。數據顯示,今年夏秋季節農作物受旱面積只有7000多萬畝,比近5年同期平均水平少了2000多萬畝。
畢美家認為,今年秋糧能夠再獲豐收,主要得益于“一擴兩增”?!耙粩U”,就是種植面積擴大了,比去年增加了1165萬畝,特別是高產作物玉米的種植面積增加了1137萬畝,因面積增加和結構調整增產近100億斤,彌補了一部分因災損失。“兩增”,一是沒有受災的地區明顯增產,多數省份氣象條件好于去年,未受旱和有灌溉條件地區的單產普遍提高,有效彌補了受旱區域的產量損失,糧食大省黑龍江今年增產47.6億斤;二是去年受災的省份今年條件較好,沒有減產,實現了恢復性增長。
持續挖掘增產潛力
糧食連年增產,今后如何進一步挖潛?畢美家說,今后要在“兩藏、兩機、一聚焦”上下功夫。
“兩藏”中的一個,就是“藏糧于地”,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,建設一批旱澇保收的農田,加強耕地保護與質量建設。一方面,守住耕地數量紅線,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,加快基本農田劃定。另一方面,守住耕地質量紅線,以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項目為抓手,以土壤改良、培肥地力、養分平衡、耕地為重點,著力提升耕地質量。
另外,還要“藏糧于技”。積極推進種業科技體制改革,搭建種業科技創新平臺,推進科研成果轉化,加快選育一批高產多抗新品種。同時,推進技術集成創新,大規模組織開展糧食增產模式攻關,集中力量攻克一些技術瓶頸,組裝一批區域化、標準化高產技術模式。
所謂“兩機”,一是推進農業機械化,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;二是推進機制創新,加快培育新型經營主體。據統計,今年農機化水平超過61%,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;三大糧食作物農機化水平超過75%,小麥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。在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方面,農業部積極扶持發展種糧大戶、家庭農場、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。
“一聚焦”,則是聚焦產糧大縣。產糧大省、大市、大縣,是保障糧食的中堅力量。13個糧食主產省的產量占的75%,超10億斤的產糧大縣有400多個、產量占的54%,超100億斤的產糧大市有33個、產量占43%。抓住了產糧大省、大市、大縣,糧食就有了重要保障。
進口比例依然較低
近年來,我國糧食進口量有所增加,但總量并不大。目前,水稻、小麥、玉米三大谷物進口量僅占國內產量的2.4%。畢美家說,這主要是因為國外糧價比國內低,同時為了滿足國內多樣化的消費需求,也需要適當進口一些優良品種進行調劑。今后可能還要適當進口一些國內短缺品種,但谷物進口不會大幅增加,中國有信心、也有能力解決好13億人的吃飯問題,“中國糧食威脅論”是不存在的。
我國糧食連年增產,但生態環境承載壓力加大,農業環境污染突出,耕地質量在下降,生產成本在上升,新形勢下的糧食防護戰略勢在必行。畢美家說,目前農業部正在制定保障可持續國糧食戰略綜合性實施方案?!八^可持續國糧食防護戰略,核心是高產、穩產增產,關鍵是資源節約、環境友好,重點是開展綠色增產模式攻關。”畢美家說,在這個過程中,要努力做到物理技術優先、投入品優先、良種良法配套優先、農機農藝融合優先、信息技術優先。
此外,畢美家表示,中國目前沒有批準任何轉基因主糧商業化生產。我國的態度是研究上要大膽,堅持自主創新;推廣上要慎重,將按照“先是非食用的經濟作物,其次是飼料、加工原料作物,再次是一般食用作物,后才是主糧”的步驟穩步推進。(經濟日報記者 喬金亮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