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貨幣信貸總量已較多的情況下,發生中小微企業融資難、融資貴問題,根源是整個金融市場出現了信息傳遞不暢、資金要素流動流向不暢、金融資源配置不能反映市場價格等扭曲狀況。要疏通資金流向中小微企業渠道,出路在于多策并舉、標本兼治
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多措并舉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問題,提出了10項針對性很強的措施。
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,首先要對目前市場貨幣信貸有一個總體判斷。當前我國貨幣信貸總量不小。在貨幣信貸總量已較多的情況下,發生中小微企業融資難、融資貴問題,從深層次上看是整個金融市場出現了信息傳遞不暢、資金要素流動流向不暢、金融資源配置不能反映市場價格等扭曲狀況。
疏通資金流向中小微企業渠道,出路在于多策并舉、標本兼治。
從治標措施上看,主要是解決金融以及金融機構本身存在的問題。要抑制金融機構籌資成本的不合理上升,遏制變相高息攬儲。如果資金在金融圈子里轉圈,相互拆借,層層加價,大型金融機構成為資金的一級批發商,股份制金融機構成為二級批發商,要讓資金從信托、小額貸款公司等機構流向中小微企業,融資豈能不貴、不難?
對此,要抓住兩個抬高資金成本的重點環節:一是銀行理財產品這個變相高息吸收存款的行為。需要落實理財產品資金運用應與實體經濟直接對接的要求。要先有支持實體經濟項目,然后再一對一發售理財產品,將理財產品籌集的資金全部投向對應的實體經濟項目之中。嚴禁銀行搞沒有實體經濟項目對象的理財產品資金池。
二是嚴禁銀行之間的亂拆借行為,特別是脫離上海銀行間資金拆借市場平臺的基層銀行亂拆借現象。這種亂拆借是抬高資金成本亂象的原因之一。一般是資金充裕的大型銀行基層行將資金高利率拆借給股份制銀行,股份制銀行再加價拆借給信托公司,信托公司再加價放貸給企業。資金經過如此多環節的倒騰,到達企業手中時就成了“天價”。這種亂象應該得到遏制。應允許成立支持中小微企業貸款融資的創新型金融機構,依據大數據分析挖掘互聯網的金融潛力。
從治本措施看,需要有三項改革措施要繼續深化和加速推進。首先,圍繞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總要求,當務之急是減輕企業負擔、減少政府干預,激活民間資本的內生動力,使得中小微企業減輕稅負、輕裝前行,將其市場活力激發起來。較大幅度地降稅降費、免稅免費,由市場機制來優勝劣汰,決定其生死存亡,實行創業零門檻制度。這些內生機制形成后,包括中小微企業在內的實體經濟將會成為賺錢的行業。銀行信貸資金就可能不請自來、蜂擁而至。
其次,有序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。目前事實上存在的管制內利率和市場資金價格的雙軌制,給資金“空轉”套利提供了土壤,抬高了整個社會的融資成本。盡快完善市場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。
實體經濟與金融以及容易被炒作的房地產行業,在要素分配、利潤分配方面的嚴重不公和畸形,使得實體經濟不受資金資本青睞,對資金資本沒有吸引力。而炒作投機行業,資金資本卻蜂擁而至。因此,從宏觀政策導向上下決心改革,使得實體經濟回報率高于社會經濟體平均利潤率,特別是高于房地產等容易炒作投機行業的利潤率。使得中小微企業等實體經濟成為備受資金資本青睞的香餑餑。
這就要求絕不能輕易放松房地產融資閘門。如果貿然放松房地產融資閘門,必會將社會資金資本重新吸引到房地產領域,不但推高房地產金融風險,而且使得中小微企業融資難、融資貴問題的解決難上加難。(經濟日報記者 余豐慧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