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在工作坊的現場,經常會聽到有些伙伴悄悄地說:“說了也沒有,根本解決不了……”。聽到這句話,我立刻就想到“如果不說,豈不是更沒用了!”。
說了也沒用,背后要表達的意思是:“我想我沒有辦法來改變現在的狀況,所有的改變都需要leader或其它方面做出改變,而不是我?!碑攨⑴c者一遍一遍地在內心強調這個觀點的時候,他會舉出很多的例子講有多么的無奈、無力。讓自己、讓其它伙伴越來越確信這些都是真實的,從而形成了心智模式。
其實,就像你我曾經經歷過的一樣,即使在困難的情況下,即使看上去現實情境無法控制,我們仍然可以做出一個基本的選擇,那就是我們對這種情境的態度!實際上當我們還能夠選擇的時候,情況并沒有看上去那么糟糕,哪怕可以選擇的僅僅是對這件事情的看法,也可以指導我們的行動。如果我們能夠把這件挑戰同時也看到是機遇并存的的狀況時,我們可以找到感知與控制局的機會。
這個時候,如何幫助團隊看到心智模式、看到假設的存在,團隊leader的作用就顯得非常關鍵。
三類問題的認知
我們大家都知道,我們所面對的任何問題幾乎都可以分為三類:可以直接控制的(與自身行為有關)、可以間接控制的(與他人行為有關)和無法控制的(可能是我們過去或現實的環境)。對于這三類問題,我們期待工作坊的伙伴們從積極正向的角度入手,去施加影響。
我們需要請伙伴們慢下來思考,有哪些問題有假設存在?有哪些問題是可以通過自身努力與行為改變獲得解決的;有哪些是可以通過改進策略施加影響來解決的;哪些是當下我們面臨的困境,可能我們無法解決,但可以在伙伴們之間達成共識的,形成清晰認識的。
在這個過程中,要通過會議流程的設計與現場的把握,幫助團隊成員看到,原來我們還有這樣的假設存在,原來團隊的伙伴對于議題的把握有明顯的理解差異,原來無法控制的方面,我們也可以做一些積極的行為,以使之獲得改善。
這個過程是一個相對比較慢的過程,只有真正的討論清楚當下所面臨的真實狀況,團隊才能夠真正改變心智模式,把問題解決的主動權握在手中。
開始前給出清晰指標
給出清晰指示的目的,是為了避免在討論進程中,有些伙伴的觀點影響到現場的氛圍。你可以先采取以下的方式:
1.描述這個環節的總體目的;
2.舉一個與主題無關的例子來說明環節的需要性;
3.使用量化的標準給出行動說明;
4.提出問題;
舉例:
“我們現在看到的成果來源于前期持之以恒的努力,正是基于我們已經取得的成果,才會發現原來還有更多的地方需要改進,因為問題的解決有賴于首先找到真正的問題。我們這個環節的目的,是為了找到當下真正阻礙我們達成目標的核心問題。
我們需要把心中的困惑、問題提出來,讓在場的伙伴彼此了解相互的想法,聆聽他們的看法。這就像我們在生活中,可能看到很多問題,而這些問題是復雜的社會問題,可能我們個體并沒有解決的答案,需要依賴其它伙伴甚至于社會的力量來解決。但這并不妨礙我們認知這個問題。認知問題的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在啟動問題的解決。因為我們都知道如果能夠找到真正的問題,我們肯定有辦法可以解決它。
下面,我們請每位伙伴分別寫下三個,你認為當下組織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或挑戰,這些問題影響著我們的目標達成,這些問題獲得解決將幫助我們盡快完成目標?!?/span>
過程中的干預
如果我們需要在會議過程中進行干預,我們就需要首先了解以下的觀點。
“所有人當下的發言,都是對的,都是基于過往經驗的真實感受”。經過多次的實踐研究,我發現人們之所以會在現場表達出不好的情緒,很重要的一點是他們的內心其實非??释腥四軌蚵牭剑⑶艺嬲鹬睾婉雎犓麄兊挠^點。他們并不是從內心對于解決問題有抵觸,而更多的是擔心他的觀點能否為大家所看到,他的焦慮能否為大家所理解。
如果這種情況普遍出現,通常我會做這幾件事。
1.中斷本次會議;
2.描述你所看到的;
3.表達你的理解;
4.提出你的擔心;
5.通過提問詢問我們應該如何處理
舉例:
“我剛才觀察到我們有些伙伴有一些擔心,他們說過往也提出過一些建議,但都沒有獲得解決方案,于是他們很擔心會議的成果能否達成。
我特別能夠理解這樣的感受,就像我也很擔心如果我們總是把自己沉浸在過往的經驗中,有可能看不到更多元化的可能性。
我們需要認真思考,我們期待會議成果是什么?有哪些假設會影響到我們的會議成果?
如果我們都因為過往的假設,而沒有提出根本性的問題,我們的會議將是什么狀態?
如果暫時放下過往的假設,可能會提出哪些讓我們欣喜的問題?
怎么樣才能夠達到這樣的成果?”
在讀《U型理論》里,書中有一句話印象特別深刻:一項干預措施的成功取決于干預者的“內在狀態(interior condition)”,這其實講的就是每一個人都可能是干預者,只是干預措施的成功與否,取決于你內心的狀態如何。做為引導者,要時刻覺察在會場上出現的類似情況,并評估是否進行干預。當然,干預的衡量標準是我們的干預是否有助于團隊達成更有效的共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