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月,中央電視臺電視劇頻道《于成龍》的上映不但引起了公眾的熱議,而且是一部走了“真穴”的“正能量”歷史劇。正巧春節回老家過年,陪著父親把《于成龍》看完,便隨手開發了《關學領導力》的課程。
于成龍(1617年9月26日-1684年5月31日)字北溟,號于山,清代山西永寧州(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)人,自幼便明事理,見識過人,師從山西永寧書院山長邢濟堂,永寧書院世代傳承關中三李:周至李二曲,富平李因篤、眉縣李柏,關中三李又被譽為我國最正統的關學傳承人。
明崇禎十二年(1639年)于成龍舉副員,清順治十八年(1661年)出仕,歷任知縣、知州、知府、道員、按察使、布政使、巡撫和總督、加兵部尚書、大學士等職。他憐貧苦、抑豪強、治盜賊、賑災荒、清雜派、平冤獄、肅吏治,為官一任,流惠一方,被百姓稱為“青天”;他簞食瓢飲,淡泊自甘,數十年如一日,位愈尊而操守愈厲,志節彌堅。
康熙二十三年(1684),因多年積勞成疾,于成龍病逝于任上,眾人到其寢室,只見到綈袍一襲,靴帶二,瓦甕米數斛,見者為之落淚,一個擔任兩江總督的高官,清貧至此,古今都不多見。喪歸山西之時,“江寧守及門下諸生合士民數萬人步行二十里外,付地哭,江濤聲殆不聞”,康熙皇帝為他寫了碑文,賜予謚號“清端”,大加褒獎。于成龍逝世后,入北京三立祠,所謂“三立”,即“立功、立德、立言”,被康熙譽為“天下廉吏第一”。
2015年新年戲曲晚會上,習近平、李克強、張德江、俞正聲、劉云山、王岐山、張高麗等,與首都近千名群眾一起觀看了《廉吏于成龍》等演出劇目。
于成龍不僅是廉吏,而且是能吏,堪為道德楷模。他的成長歷程,與他持有正確的義利觀有很大關系,即做官不是要做大官,而是要做大事,故而每到一處,都能不避艱險,不避非議,勇于任事,堅持原則與正義,興利除弊,甚至得罪上級、豪強也在所不惜;以公正、廉潔堅守,“公生明,廉生威”,一生勤政愛民,始終如一,自甘淡泊,嚴于律己,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,下級信服,百姓信服,故能政通人和,百姓樂業。這正是“為天地立心,為生民立命,為往圣繼絕學,為萬世開太平”的真實寫照;這正是關學領導力的核心所在,也是關學領導力的真正體現。
2015年1月18日,習總書記在為第四批全國干部學習培訓教材所作的《序言》中,明確提出:“各級領導干部要勤于學、敏于思,堅持博學之、審問之、慎思之、明辨之、篤行之,以學益智,以學修身,以學增才”。
2016年4月26日,習總書記在青年干部、勞動模范、知識分子座談會上指出:我們要“為天地立心、為生民立命、為往圣繼絕學、為萬世開太平”,這些思想是強盛我中華名族的精髓,為一代又一代知識分子所尊崇。
2016年5月17日,習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又指出,自古以來,我國知識分子就有“為天地立心,為生民立命,為往圣繼絕學,為萬世開太平”的志向和傳統,一切有理想、有抱負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應該立時代之潮頭、通古今之變化、發思想之先聲,積極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、建言獻策,擔負起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。
“為天地立心,為生民立命,為往圣繼絕學,為萬世開太平”又被稱為“橫渠四句”,源于北宋關學創始人張載,因張載是陜西橫渠人,被后儒尊為“橫渠先生”,被習總書記多次引用和提倡。
張載看來,“為天地立心”也就是“立天理”之心,因為天理“能使天下悅且通”,從而使“天下”普遍接受仁孝之理等道德價值。故而,“為天地立心”可以理解為社會確立精神價值。
“為生民立命”。古人普遍認為“人之命,天注定”,個人在命運面前無能為力。但是,張載認為,只要通過自己的道德努力,人就能夠在精神價值方面掌握自己的命運,從而賦予生命以意義。因此,“為生民立命”是說為民眾選擇正確的命運方向,確立生命的意義。
“為往圣繼絕學”?!巴ァ?,指歷史上的圣人。儒家所謂圣人,其實就是指人格典范和精神領袖。關學家普遍認為,儒家圣人之學,自兩漢以下,而魏晉,而南北朝,而隋唐,千百年間,一直未能善續先秦儒家的學脈。因此,關學家主張要努力恢復先秦儒家的形上智慧,使天道性命(心性義理)之學,內圣成德之教,重新光顯于世。所以說“為往圣繼絕學”,就是要恢復儒家中斷了的學術傳統,并且繼承創新。
“為萬世開太平”。周公、孔子都提出過“太平”、“大同”社會政治理想,甚至到北宋的一些政治家也提出過“致太平”的主張,是儒家學術中最淵懿莊穆的觀念。張載不但提出了要“太平”,還強調要“萬世太平”,更是顯示了他深遠的視野和抱負:要為萬世太平開創基業。
張載的這四句話是在當時北宋王朝初定,實際上就是從民眾的精神價值、生活意義、學統傳承、政治理想等四個層面對當時現實的點化,這恰恰也是我研究關學領導力的四個著力點。好就好在,于成龍在三百多年前徹頭徹尾的用生命為后人演繹了一遍,妙就妙在,習總書記執政以來“關學領導力”又慢慢呈現。